《大国宪制》

为什么会有大一统的中国?


观察事物的角度

生物学演化视角。

在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评价当时的制度。回到这段文明历史生成的现场。


与欧洲与印度对比,为什么印度出现了种姓制度,阶级分化那么严重?而中国没有?

为什么欧洲地势条件更容易统一,中国有大山大河阻隔,而中国却大一统,欧洲却小国林立?

题目中“宪制”的意思,不是宪法,而是指怎么用一系列制度,观念,习惯,道德文化去构造,建成一个国家。

这本书提出和回答的问题是,中国怎么用一系列制度,观念,习惯,道德文化去构造,建成一个统一的国家。


底层因素

怎样成为大国

大国的要素:超强组织性,内部的认同感,崩溃后的复原能力

中国怎么会有这些要素

中国祖先的生存压力:1. 水患 2. 北方游牧民族的安全压力
1. 治水需要领导力,需要服从,需要团结————超强,跨地域的领导权威
2. 对抗北方游牧民族,需要联合,集体安全防护机制,组织能力————组织能力早熟


上层建筑

有领导,那么就有权威,就有领导者,领导者如何交替?

首先,宗法制,家族继承管理,家国同构,用血缘为主要纽带组织政治结构(人类的本能)

——宗法制问题:大规模国家,挑战更大。最初宗法制是兄终弟及(古代人寿命短),但结构不稳定

解决:嫡长子继承制。优点:权利和财产传承清晰,统治权转移频率低,对在位统治者也是约束,压缩了野心家的空间。

——嫡长子继承制问题:1. 统治者水平靠运气。2. 出现政治无望的“皇叔”“王爷”如何安置?

解决:
1 官僚制。用一批组织起来的政治精英辅佐君主管理国家。
2 分封制。安置亲属(如西周)。——问题:几代后都不认识。
解决:礼制。常回家看看。重大节日或纪念日,宗族召集在一起举行祭祀祖先的典礼。加强部族内部凝聚力。


基本制度

古代中国领导管理采用什么样的基本制度?

现代化国家的整合手段:全国范围选举,司法系统。但古代社会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。所以要采用节省成本的方式:家国同构,即将家族治理的制度移植到国家治理中。

基层自治(靠伦理道德,乡规民约,传统习俗(具有模糊性(处理复杂事务),针对性(就人性缺陷有针对的安排,例如强调父慈子孝),对等性(责任平等)))——〉老人,族长有权威——〉孝道,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——〉把家族治理方式拔高延伸到整个超大型国家组织的建构过程。


基层角度

古代中国基层社会主干是孝为主的关系社会,主要风险是什么?为了防范这个风险有什么制度安排?

都是熟人社会,异乡人很容易认出,不存在个人打劫。人们也没有大宗财产,没有偷盗。

最大的风险:男女关系——〉防范情欲是设计制度的一个重要出发点。

不允许自由恋爱,家长包办——〉村落小共同体,自由竞争会导致强烈冲突

同性不婚,外婚制——〉维护宗法制度,避免夫妻产生矛盾演化成宗族内部矛盾。远嫁也给受到天灾的人提供一种备份手段。

夫为妻纲——〉妻子的社会网络以丈夫的为准。

如果自由恋爱,允许脱离社会网络,即私奔。

目的:维护社会稳定。


行政管理角度

如何避免地方割据?

困难:交通不便,通讯手段少,调兵速度慢,地方自己认同感强

但中国古代地方割据反抗中央几乎没有成功过。

解决方式——行政区划:不完全按照山川河流自然分界线去划分,而是在此基础上犬牙交错。刻意的错是政治目的。(将四川的汉中划给陕西,将原来的江南省垂直分成安徽和江苏,地图的学问)


军事角度

古代中国为什么都有一只常备军?

建国需要,防御北方游牧民族,防御内部潜在割据力量

但常备军是双刃剑,有可能颠覆政权,怎么处理?

打天下靠军队,治天下不能靠军队。打完天下如何处理有战功的功臣?

——靠皇帝的权威。(狡兔死,走狗烹;杯酒释兵权)

维持常备军,军费怎么筹集?

解决之一:屯田制,军队自己耕作

解决之二:募兵制,朝廷出钱养兵

解决之三:府兵制,寓兵于农

解决之四:卫所制(明朝)

在减轻财政负担与维护中央政府安全之间不断调整平衡

军队管理如何分权?(指挥权,行政权,财权)

又是两难问题,各个时期都在不断调整。

关于军事,古代中国有什么独创成果和阶段性积累?

长城

一种垄断性技术,对游牧民族没有用,对汉族文明很有用。驻兵和预警。


文化角度

地区有方言,但使用的文字是相同的。中国汉字是如何统一的?

秦始皇:“书同文”

其他朝代:编字典,《尔雅》《说文解字》《玉篇》《类篇》《康熙字典》《新华字典》《现代汉语词典》《简化字方案》

编字典的意义:

农耕时代基层社会不需要文字,只有国家需要文字,文字是国家的神经系统。逻辑:

国家——官僚系统——政令上传下达——载体:统一的文字

不同地区,方言不同,大国各个地区之间如何交流?

“语同音”

在官僚精英中普及官话——不在本地当官——官员无法直接与百姓沟通,属吏使用本地人(相互制衡)

推广官话,只在正式场合说,可以树立软权威

从时间角度看,书同文与语同音的意义?

“想象的共同体”——文字可以形成所有人的共同想象,这是中国维系统一的重要因素。

我们都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,从时间上都是连续的。

一个国家的历史非常重要,历史就是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的共同记忆。

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是什么?科举制?科举是为什么从隋朝时候开始,前面朝代为什么不用科举?科举对形成统一国家的意义?

科举制为什么这么难以形成?古代大国信息沟通不顺畅,如何发现人才,如何验证人才,如何比较人才?这些问题都很难。

如果中央不能发现和使用人才,就会被地方使用,那可能会引起地方割据。

限制:信息不畅,演化出科举制

汉武帝开始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——划定考试范围。汉代没有纸张,实行推举制和察举制——逐级选拔机制

如何发现人才?人才自下而上自己推荐(参加考试)

如何验证和比较人才?使用八股文(第一关,从受限中剔除差的)从底层锻炼(第二关,从实践中筛选更好的)

科举制也是政治博弈的手段,朱元璋设南北中榜。(高考各省分数线不同,世界杯各大洲名额分配)

统一度量衡在大国统一中的作用?

收税的标准,给官僚发放俸禄的标准(官僚制度的基础)

没有度量衡用什么?井田制。

度量衡提供一套数据信息技术,让管理变得可能。(不能量化的东西是不可管理的——德鲁克)

公民是什么?中国为什么没有公民?

公民是西方的产物,起源于希腊城邦,是城邦里有选举权,参与政务,担任公职,当兵打仗的人。公民有权利也有义务。公民最主要的特点是要增加内部凝聚力,区别于外人。

中国天下一统,不能靠公民概念里的内部凝聚力。中国主要靠家国同构。中国强调包容。


总结:从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角度看中国文明的发展。

环境的选择压+人物的意志与创造性

皇帝制度的历史使命:作为精英的枢纽(维持统一),完成超大规模公共事务(维护国计民生,都江堰,运河,长城)

文明是副产品。

一个群体长期看起来的愚蠢,实际可能是当时情况下的唯一选择,因为别无选择,看似愚蠢,实则是智慧。
在规定的范围内把事情做好,恰恰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,这也许就是八股文的价值所在。

打赏
  • 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Apache License 2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

请我喝杯咖啡吧~

支付宝
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