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我们如何学习:大脑为何(暂时)比机器学得快》2020.1

《How We Learn: Why Brains Learn Better Than Any Machine for Now》

斯坦尼斯拉斯·迪昂 (Stanislas Dehaene)

法国 心理学家、认知科学家


大脑是如何学习的?


有些知识是天生的。人脑不是一块白板。先天预装知识和后天学习相配合,通过后天学习不断适应环境。


反向仿生学

大脑与AI学习相同之处:

  • 模型。学习在本质上就是训练大脑内部的模型。模型是真实世界在你头脑里的一个缩影。这个缩影不可能完全再现真实世界,但它应该包含真实世界最关键的特征,它能用于解释、甚至预测真实世界。学习就是训练模型,就是通过和真实世界互动,用数据的反馈来调整那些参数。
  • 分层。模型是分层的,每一层有每一层的规律。分层神经网络————“深度学习”。
  • 监督学习。如何训练模型的参数?提供有效的反馈,是学习的关键。
  • 任意的震动。找到全局最优解需要引入随机的变化。“演化视角”。
  • 无监督学习。自己给自己提供反馈,在行动中不断调整,评判者与行动者。“强化学习”。
  • 抓住本质。避免过拟合。善于忽略。“奥卡姆剃刀”。
  • 内在知识。新知识是旧知识的组合。

目前,机器学习对人脑的仿生仅限于表层。

逻辑推理和抽象概括这种的思维方式,是人脑目前比AI强的地方。

  1. 抽象概念。抓住本质的能力。
  2. 训练AI模型需要海量数据。
  3. 知识的可传递性。例:看说明书就可以操作。
  4. OneShot。新知识如何加入到旧知识。知识的连接能力。
  5. 内在逻辑语言。推理能力。
  6. 各种知识的组合。

人脑学习的优势,关键在于两个能力。一个是规则,一个是假设。

第一个规则是尽量选择最简单、最小的假设。

第二个规则是注意力。

第三个规则是在“这个”、“那个”、“the”这些冠词之后跟着的,总是名词。

第四个规则是通常情况下,两个不同的词不会指代同一个东西。


《为什么:因果关系的新科学》中,AI学习因果关系,但还是很初级。


人脑是怎么知道这些规则的?

  1. 天生的。“规则的规则”——————元规则。

  2. 我们自己在大脑里先创造规则,再去验证规则。————假设与检验。


假设

提出假设然后验证假设————“贝叶斯方法”

观点随着事实发生改变————观点从何而来————自己的假设

猜测规则,验证规则,就掌握了规则。

步骤:

第一,使用思想语言创造各种假设的规则;
第二,在实践中验证这些假设,找到最可能的规则;
第三,用这个规则去学习。


每个人一出生,其实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。

你可以用思想语言自行推导所有的假设,你可以做各种各样的猜测,剩下的只不过是调整那些猜测的可信概率而已。

学习的本质不是做加法,而是做减法。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新东西,你已经都会了,你要做的只是验证……


婴儿一出生就已经自带一些关于物体、数字、人和语言的“隐形知识(invisible knowledge)”

通过判断婴儿对观察事物的意外程度来判断。

  1. 基础物理

  2. 基础数学。对数字的感觉。

  3. 概率论

  4. 生物学

对人脸有特殊的偏好。

  1. 语言。对母语更感兴趣。

“虚拟婴儿计划(Virtual Baby Project)”,就是要像人脑一样,把所有该先天内置的功能全部内置,各个功能区的神经元都连好,完了再进行数据训练。这才是真正的仿生人脑。

每个人一出生都是“自身具足”的。你身上有学习的种子,就好像人人都有佛性一样,你有“学习性”。

学习不是“习得”也不是“回忆”的,而是“验证”的。


后天训练对大脑的影响,总是比先天硬件的差异大。阅读障碍可以通过训练改变。人脑有先天的结构,但是更有“可塑性”


学什么东西都跟练武术一样,本质上是个生理现象。我们的大脑是肉长的,它的好与坏都是因为这个。

神经元的结构

思维就是连接,知识的本来结构就是连接。

学习过程更多的是强化现有的一些连接,而不是建立新连接。

连接的加强和修剪就是用贝叶斯方法修改概率。连接加强的规律是 “fire together, wire together”


大脑的四种记忆

  • “工作记忆(working memory)”:短期记忆。短时间记忆一条信息。

  • “情景记忆(episodic memory)”:生活中的经历。情绪波动越大,记忆越深刻。

  • “语义记忆(Semantic memory)”:知识记忆。睡眠时将白天的情景记忆重新编码,形成长期记忆。

  • “进程记忆(procedural memory)”:内隐记忆。肌肉记忆。通过基底神经节记录进程信息。

学习,就是你想要语义记忆和进程记忆,你想加强神经元的连接,你想让知识长在大脑里。


尊重大脑的发育顺序

语言识别的敏感期在出生后的几个月

人类大脑的视觉区域会在两岁之前彻底长好,而第一个月,就是视觉最关键的敏感期

社交能力培养的敏感期在婴儿在 20 个月之前

前额叶皮质固化的速度很慢,一直到青春期还在快速生长,永远都不会彻底固化


“神经重用假设(neuronal recycling hypothesis)”

学习带给我们的新能力,不管你是数学家、音乐家还是抽象艺术家,不管多么高级,都是对人类大脑中早就存在的旧脑区的新利用,而不是开辟一个新的脑区。你不是在白纸上建设一个新功能,而是把大脑已有的功能区域给来一个重新定向使用。

学习改变不了大脑的根本结构,只是把大脑的神经网络变得更敏锐、更精细化而已。这也就意味着,我们的学习要受到大脑结构的限制。


识别物体、识别人脸、识别地点区域


如何提高专注力?

专注力是什么?————使用注意力的能力。

注意力是什么?————对信息的选择。


大脑的三种注意力系统。

  1. 什么时候注意。
    对强烈刺激会有即时反应。
    如果你对自己所学的这个东西有强烈的兴趣和热情,你学习的时候产生强烈的兴奋情绪,那你的大脑就会更活跃,可塑性就会提高,你就会学得更好。

  2. 注意什么。
    注意什么,是我们主动把注意力转向的能力。如果不是突然的刺激,每个大脑接收到的都是主动选择的东西。
    专注力意味着你可以选择看什么就能看到什么,也意味着你不看什么就忽略了什么。“看不见的大猩猩(invisible gorilla)”实验。

  1. 如何注意。
    高水平的学习者必须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力。所谓“如何注意”,靠的是大脑的“执行控制系统(executive control system)”。这是大脑最高级的功能,由额叶皮质主导,作用是督导大脑的活动。
    对专注的自控包括两个方面,一个是控制自己做该做的事,一个是抑制住自己,不去做不该做的事。

学习有两个方法。自己在环境中主动试错,这种方法连动物都会。跟父母和老师学习需要你调动专注力,这个方法看似被动,却是人类特有的能力,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关键。


心理学意义上的大脑可塑性

“开放的头脑”
“智识的谦逊(intellectual humility )”


「初学者的心里有很多的可能性,专家的心里却只有很少的可能性。」
————铃木俊隆《禅者的初心》

技艺的真正秘诀是要永远当一个初学者

“专业技能的最后一步就是初学者心态的第一步:了解你的假设,知道你为什么作出这种假设,以及什么时候去暂停你的假设。”
————物联网概念的提出者、麻省理工学院 凯文·阿什顿(Kevin Ashton) 《创造》(How to Fly a Horse)


智识谦逊者的特征:

  • 他喜欢学习新知识,他对科学很感兴趣;
  • 他了解自己认知的局限性,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;
  • 他乐于考虑跟自己对立的观点,愿意跟“对方阵营”的人接触;
  • 他对政治议题的观点不极端,对死刑、移民之类的观点没有什么“坚定的信念”;
  • 他善于从多个视角考虑问题,能采纳别人的视角;
  • 他有安全感,相信自己得到了亲友的关爱;
  • 他愿意跟人交往,会倾听他人的声音。

如何做到智识上的谦逊?

  • 要对自己的知识水平有个正确认识,最简单的办法是找个题目给别人讲讲。
  • 主动听取不同的声音,避免陷入“确认偏误”。
  • 偶尔见识一些伟大的山川景色或者了不起艺术作品,让自己产生一点敬畏感,有时候能让你更谦虚。更好的办法是建立一个互相关心、合作互信的人际关系,你有充分的安全感,才敢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和改变自己的想法。
  • 经常提醒自己要有“成长思维模式” ,告诉自己你的大脑仍然是可塑的。

积极参与的学习

积极参与的关键是随时提出自己的假设,预测这个知识点将是什么,然后验证老师讲的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样。为此你应该主动思考、主动探索。用自己的语言去总结新学到的知识,对知识有自己的想法。而这一切的前提,是学生必须得明确地、深度地领会知识。

科学学习的“积极”,是认知上的积极,而不是行为上的积极。

好奇心,是保持学习速度的机制。好奇心,由“你想知道的知识”和“你现在已经知道的知识”,之间的那个差距,决定。

“最高学习效率 = 15.87%”

因材施教不仅仅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,也是根据个人情况调整学习的进度。老师把学习材料喂给学生的速度,得正好适合他的好奇心水平才行。

对于学习来说,有结构、有层次的真知识,能让你的好奇点沿着从低往高的方向迅速转移。


重新认识“反馈”

反馈提供了意外,让本以为知道的知识提出了意外的效果。

学习的过程就是:猜想 → 反馈 → 改进,这是一个贝叶斯过程。只有当这个反馈对你来说是一个“意外”,让你调整了自己的思维模型的时候,才是学习。

并不是答错了才是意外,只要能调整你估计的概率,就叫意外。验证了一个猜想也叫反馈。能降低不确定性的任何信息都是有效的反馈。学习,就是降低世界在你心目中的不确定性。

反馈只有两点最重要:一是及时,二是准确。所以要多用有监督式的学习,这是最高效的。

反馈只要及时准确就行,不需要情绪波动。当面用激动的情绪指出错误会使人产生恐惧心理,恐惧会降低大脑的可塑性,会使大脑封闭。学习的第一步是积极主动的预测,而预测需要大胆,需要放松的环境,需要安全感。

测验(即时反馈),而不要名次(消除恐惧)

在一天后、一周后、一个月后这种渐渐拉长的间隔期进行多次测验,是唤醒记忆和巩固记忆最高效的方法。让测验时间占到总学习时间的一半是最科学的。

反馈最好是像游戏那样,一旦发现薄弱点,给你讲一遍对的,马上再出一道类似的题目让你练习一遍,然后第二天再测一遍。

教学进度不应该按照课本的章节顺序匀速前进,而应该是把内容给打乱。刚学点新知识、测验了新知识,马上又复习旧知识,让新旧知识按照最符合大脑认知习惯的方式交替滚动前进。

老师应该像医生和足球教练一样,老师的任务是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治理。为此他需要专门负责出题、专门负责测验和分析测验成绩的助手,他需要每个学生的大数据学习档案。也许将来 AI 可以给老师当助手,这是教育的发展方向。


巩固学习成果的好方法:睡眠

一个人在学习中付出了注意力,积极地参与,调动了好奇心,获得了有效的反馈,这些还不够:他还需要把学到的知识巩固到大脑里,变成快速的、自动的知识才行。

如何巩固?
需要通过重复训练达到熟能生巧。但白天清醒状态下的训练只是一部分,还有更重要的一部分,是睡眠状态下的训练。

  • 睡眠对白天经历的回放,是非常精确的回放。
  • 睡眠时候脑神经活动的回放速度,是白天实际经历速度的20倍。
  • 睡眠还可以建立新的思维模型,把新信息和旧信息给联系起来,重新排列组合。

    梦,是大脑在模拟现实,在做思想实验。

尽量在睡觉之前、或者离睡觉比较近的时候学习。想办法在睡眠中唤起你白天特定的记忆(相同的味道)。


启示:

AI的发展路径,内置一些基本规则,然后从规则出发,放入不同的环境。所谓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

通过DL获取基础知识,GPT3,知识图谱。推理学习,RL不断迭代。

每类知识对应固定的脑区,在此区域学习会更加高效。不同类型的神经网络也可以对应不同的脑区结构。由此可以利用神经网络架构的不同适应不同的任务。

把游戏思维用在学习上。讲课能不能讲得刺激一点?教科书能不能写得更引人入胜?教学环境能不能提供一个更沉浸的体验?
教学必须管理好注意力。老师必须随时引导学生的注意力。
教学的过程中,老师一定要始终让学生知道你的注意力在哪里:你的注意力应该始终放在学生不知道、但是应该知道的那个知识点上。然后学生必须知道你知道他不知道这个知识点。老师的注意力就好像是一种灵力一样,是学习的关键资源。

吸引学生参与的方法:

  • 课堂提问
  • 当场做练习
  • 分组讨论
  • 小组联合完成一个任务
  • 用教具提供直观体验

以问题开场,让同学小组讨论,在不同组间巡视,随时讨论并给与帮助。结尾让小组分享,并总结。
对教师要求很高,引导思路,掌控节奏。

使用有趣的案例。实际中的问题。

借鉴游戏的做法,第一关,新手也能过关,又保持兴趣。一点点增加难度。失败可以重来,直到熟练为止。

教学进度不应该按照课本的章节顺序匀速前进,而应该是把内容给打乱。刚学点新知识、测验了新知识,马上又复习旧知识,让新旧知识按照最符合大脑认知习惯的方式交替滚动前进。

充分利用人天性的“好奇心”,教学时设计小目标,才能不断达到大目标。

别读无聊的书。太简单太难都不好,读你最感兴趣、读着最爽的书。

保持谦逊:
两个最自以为知道的不知道:站在今天看历史,站在结果看原因。
很多时候,眼光只能看到一个方向,思维论证仅仅是为了突出存在感。

多将自己所学放到现实中去,碰触几次边界才能知道自己认知的边界,才能不断突破和成长。

录自己的视频。反复反馈。

继续学习:

  • 《夜脑》,如何利用睡眠学习。(每天听本书)
  • 《上学记》,何兆武
  • 《自学的学问》,精英日课3
打赏
  • 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Apache License 2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

请我喝杯咖啡吧~

支付宝
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