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(第二版)》

【美】格兰特·威金斯;杰伊·麦克泰格

2017.3


’逆向‘

以终为始: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?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?—规划教学行为和设计


’理解‘

把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,而不是回忆和再现。

横向:解释、阐明、应用、洞察、神入、自知

纵向:需要熟悉的知识、需要掌握和完成的重要内容、大概念和核心任务


’实践‘

以学习者为中心










《柏拉图和技术呆子:人与科技的创造性伙伴关系》

Plato and the Nerd: The Creative Partnership of Humans and Technology

爱德华·阿什福德·李(Edward Ashford Lee)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教授


工程师的“大道”


“柏拉图和技术呆子”这句话出自塔勒布的《黑天鹅》。塔勒布推崇在真实世界里摸爬滚打的人 —— 哪怕这个人看上去有点“呆” —— 而柏拉图代表的是理想主义。

柏拉图认为人生在世唯一值得做的事情 —— 探索和发现真理。—— 做一个科学家。


现代科学发现越来越依赖实验,实验依靠工程。所以,科学的进步高度依赖于工程。(引力波的工程实践,发现原子直径的千分之一那么小的变化,奇迹!)

有时候科学发现还是工程的副产品。


科学理论其实都是模型。牛顿力学不是真理、爱因斯坦场方程也不是真理 —— 它们都是柏拉图世界投射到我们这里的影子。

模型都是错的,但是有些模型很有用。


工程师思维的大道,就是先创造一个好模型,然后想办法实现这个模型。

创造或者选择什么样的模型、怎么实现这个模型,这些都充满了工程师的个性。

这是一种创造。就好像艺术创作一样。而且这个创造过程是一代一代的工程师们集体去做的,它会被积累成文化。

模型,是工程师们“想象的共同体”。


硬件举例:芯片

模型的模型的模型的模型。


芯片的基本结构————开关————晶体管。

工程师为了研发更好的晶体管而发展了半导体物理学。


用最简单的开关,可以实现一切逻辑运算。(香农 硕士论文 1940)


关键思想:分层


  • 用晶体管可以搭建所有的基本逻辑门(与门,或门,非门,与非门,或非门,异或门等等)。
  • 用这些逻辑门组合,就可以实现各种运算。


运算器是计算机 CPU 的一部分,是用各种逻辑门组成的,而逻辑门是用开关做的。所以整个 CPU 就是一个开关网络!

亿万个这样的开关组成在一起,就是 CPU,就能运行软件,就能实现人工智能。


  1. 最底层的是半导体物理学,
  2. 晶体管开关,是建立在半导体物理学上的模型,
  3. 逻辑门,是建立在开关上的模型,
  4. CPU,是建立在逻辑门上的模型。

所以,芯片是模型的模型的模型的模型。

人类组织是人类“想象的共同体”,CPU 的层级结构也是工程师想象的共同体。


  • 每一层模型是建立在前一层的基础之上,很可能已经是最好的办法。
  • 在每一层上进行设计,都只需考虑它紧挨着的下一层。
  • 最底层的硬件可以随时变,但是每一层的逻辑范式可以长期不变。

香农以来的芯片结构已经被历史积累成了一个文化。


分层设计


工程师的大道应该是开创一个可供后人追随的新路线。标准、专利费和作为祖师爷的声望都只不过是副产品。


软件的分层

  • 机器读0101001101
  • 指令集————汇编语言
  • 高级语言
  • 库函数
  • 云API,微服务

中国的创新机会

  • 应用层(类似苹果app商店)

  • 针对时序的协调层(类似大飞机制造,工业自动化,通过底层把计算机与机械设备连接起来(物联网))


  • 科学与工程的区别


宇宙是计算机吗

在理论上,宇宙可以用计算机来模拟吗?


从数说起

自然数与偶数哪个多?


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·康托(Georg Cantor)曾经为此思考了整整12年。大概是1874年,康托提出两个集合的元素如果能一一对应,那这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就一样多

自然数、自然数中的偶数、甚至一切有理数,都是一样多的。数学上这叫“可数”。一个包含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只要是“可数”的,它就能跟自然数一一对应,它的元素个数就跟自然数一样多。


但实数(因为包含了无理数)是“不可数”的


而计算机的一切,都是可数的。


计算机和真实世界的区别:

  • 算法必须是“数字化”的。计算机里没有真正的圆周率。
  • 算法是一步一步的。计算机不能算连续,没有“半步”的中间状态。
  • 图灵机必须停机。

计算机程序就一定是有限长的、而且是数字化的操作。所有计算机程序都可以翻译写成由0和1组成的代码,硬件层面就是这么操作的。所以计算机程序必定是可数的。


真实世界里的事情也是可数的吗?真实世界里有没有实数呢?

如果真实世界里有些不可数的事情,如果真实世界里有些数必须是实数,那计算机怎么可能完全模拟真实世界呢?

我的世界


  • 绝大多数无理数无法用语言精确描写。

  • 凡是人为取用的信息都有误差,那就都可以数字化和信息化。

  • 数字宇宙假说:“数字宇宙”是建立在有理数上的,它在本质上就可以用计算机编码。

这个假说有可能证明,但不可能证伪。
费米实验室的“Holometer”,它的目标是发现空间的最小尺度。如果成功,那么将证明空间不是连续变化的 —— 说明这个世界完全是由有理数组成的!
如果人类的实验精度永远都发现不了空间的最小尺度,那能说空间没有最小尺度吗?不能。———— 数字宇宙是个不可证伪的理论。
相信数字宇宙假说的是主流。也许因为数字化的世界更容易接受。


笑话是有限的吗?

想想数学,笑话显然应该只有有限多个。可以规定,笑话必须得是在两千汉字之内的文字。我们知道汉字的个数是有限的,大概是四千到六千个,就当有一万个吧。那从这10000个汉字中选出2000个,允许重复,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文章,最多有10000的2000次方种。其实具体的计算方法和结果不重要,重要的是答案肯定是有限多种。

但并不能说明笑话只有有限多个。同样一篇文字,每个人 get 到的笑点可以是不一样的。文字是有限的,但是文字背后的意思是无限的。不同的人对同一段笑话的解读可以千变万化 —— 所以这么说来,笑话还是无限多的。

【文字一旦写出,所有者就不是写作者自己,而是所有看到它的人】

与此相对:曲谱是有限的,但音乐是无限的。抽象的画作。

意会。算法解决有理数,意会解决无理数。。。

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。书籍(文字,艺术)只不过是一种光学机器,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。————马塞尔 普鲁斯特


如果真实世界是个实数世界

气球,是一台可以计算无理数的机器。哪怕你测量出来的输入和输出都是有理数,这个机器的本质也可以是实数的。有理数是你对世界有限的观测,而世界的本质是实数。

【异议:气球可能不连续】

圆规,基于几何学的实数系统。


人脑能编码吗?

  • 大脑内部的思维过程,无非就是脑神经元之间的连接,而神经元连接本质上是个二进制过程。
  • DNA 的遗传编码是用碱基对实现的,碱基只有四种,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 DNA 是一个四进制的数字信息编码。那也就是说,遗传信息是可数的。大脑,是从可数的 DNA “种子”生长起来的。

但是人的心灵、意识、自我的感知、智慧和知识,这些也能写成代码一一列举吗?

如果我们假设大脑是个实数机器,内部有不可数的活动,那么根据前面说的香农信息论,大脑活动就是不可编码的。对大脑的任何观测结果,都必然有噪音和误差。人脑的思维过程是不可数的。大脑活动是不可复制的!

【无法存在真正的克隆】

人脑的阅读和机械化的信息输入有本质区别。人脑可以从字里行间体验文字以外的东西。所有阅读都结合脑补 —— 所有解码都带有补偿。

到底什么是“主观”?主观就是可数的语句背后那些不可数的意思!

在数字宇宙假设的眼光下,这一切都只是假说。也许大脑真的有些不可数的活动,但也许只是大脑活动的分辨率实在太高,以至于让我们感觉它不可数 —— 其实只是“很难数”而已!


1931年,25岁的哥德尔

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:在自然数的公理系统中,不但你们想要的那种机械化的证明不存在 —— 而且对有些命题来说,连“证明”本身,都根本就不存在!

只要自然数的公理系统只有有限条公理,那么就一定存在一些命题,你既不能用这些公理证明它是对的,也不能判断它是错的。自然数世界里永远都有新东西等着你。也就是自然数的公理系统是不完备的。数学家的整个世界观都崩塌了。

如果没有终极理论,我们对世界的探索就永远都不会停止。

不完备性定理只限于自然数系统。如果是一个封闭的实数系统,那它就有可能是完备的、也是自洽的。例如:欧氏几何系统 —— 虽然仅有五条公理 —— 是完备的和自洽的。千万不要滥用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。


计算机算法是可数的。那仅用计算机算法的各种规则,能对所有算法做出判断吗?不能。有时候你必须跳出算法之外去看算法。可是如果宇宙就是个计算机,你又怎么可能跳出算法之外呢?

当一台盯着手册看的 AI 不知道怎么办好的时候,因为你的思维不可数,你可以跳出手册做决定。


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说,在这样一个封闭系统中,总有一些语句是这个系统本身所无法判断对错的。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身处的是一个数字宇宙,如果我们的大脑都是计算机,那迟早有一天,我们会发现对这个系统我们能想明白的东西都已经想明白了,剩下的都是永远都不可能想明白的。

但如果真实世界是实数的,人脑不是计算机,那我们就有可能随时跳出任何能写成文字的认知系统。我们永远都有一个只能意会、不可言传的思路。我们可以不断地跳出旧系统,探索新知识、发明新语言,建立新系统。科学家永远可以琢磨新的物理定律,艺术家永远可以创造新的意境,工程师永远可以发明新的模型。

实数的世界是我们用语言所无法穷尽的。

道可道,非常道。


启示:

科学与工程的关系

科学:自顶向下,根据数学模型反推真实世界

工程:自底向上,根据真实世界不断迭代

哥德尔不完备定理

多学一门语言,就掌握了一种思考方式,就对世界多了一层体察。两种语言永远无法对等。

《逻辑哲学论》(维特根斯坦)总有一些语句,用这个语言系统本身是无法判断对错的,对于这种东西,我们称之为不可说。对于不可说的,我们保持沉默。沉默的意思是用语言之外的东西让他自己显现,即意会。

不同语言人的交流很多时候用手势,表情,应为有语言之上的人类底层。不同语言的人看某一副画作,主观的不可名状的感受可以是相的。

禅宗————不立文字,直指人心。

越抽象(守则,行为规范),越有更大的解释空间。越具体(规则),越会出现漏洞,因为无法完备。

《人工不智能-计算机如何误读世界》

from 得到 听书+万维钢《精英日课2》


作者:梅瑞狄斯 布鲁萨德 2018.4


人工智能想大规模取代人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,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慌和其他,其实都是在过度想象。

像《未来简史》中担心的“数据和算法掌控一切的未来”,离我们还非常遥远。

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误解,如果仅仅是观念和想象也就罢了,严重的是,因为人们过分依赖计算机算法,反而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,所以我们现阶段需要正确认识人工智能。

其实算法都是人写的,人会犯错,算法就会犯错。


问题:

  • 高估人工智能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问题?
  • 自动驾驶这件事到底有多难?
  • 现阶段人工智能的社会化应用的根本矛盾是什么?

高估人工智能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问题?

  • 技术沙文主义,一切社会问题都可以用技术解决,特别是可以用计算机技术解决。
  • 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所谓新技术,其实并没有解决真正的社会问题。
  • 很多系统,比如教育,本质上是个因人而异的、混乱的、动态的系统。计算机技术要求标准化,统一,静态不变,定义良好,这个从本质上是矛盾的。
  • 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擅长解决工程问题,工程问题要求定义良好,而复杂的社会问题恰恰是不能定义良好的。
  • 数据技术再先进,录入数据和使用数据的终究是人。不解决人的问题,技术会被人抵制。(上层人设想的问题,与底层实际操作者遇到的问题不一致)

自动驾驶这件事到底有多难?

  • 现阶段所有的人工智能一个致命的弱点————高度依赖数据。都是对过去“经验”的总结,没有办法预测“没见过”的事情。
  • 五级自动驾驶(全自动驾驶)可能是一个无法达到的目标。因为人工智能处理不了意外。
  • 永远做不到100%的准确度,而做不到100%,即使是99.999999%也许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。
  • 人对路面情况的理解和平时积累的大量经验相关(可以区分塑料袋,石头,鸟,鸭子等等),可以预判后续的动作。计算机靠计算来完成,但这里有很多意外。(如:小孩是一个运动混沌系统)
  • 人工智能对标识牌等的识别也有很多问题。(破损、有广告的标识牌,有干扰的GPS信号,误把白色的车当做白云,雨雪天气的影响)
  • 道德困境,紧急情况是路人优先还是乘客优先?

  • 经济困境,二八定律,提升最后的1%需要非常大的努力(数据)
  • 法律困境,各地交通法不一致。无法穷尽(不完备定理)。
  • 谁掌握了数据,谁的技术才有市场。小创业公司很难起步。强大的公司会变得更加强大

“自动驾驶技术千篇一律,实际未知路况万里挑一”

  • 能否在特定的高速公路上强制要求全自动驾驶?
    能,但这不是技术问题,而是经济问题。

现阶段人工智能的社会化应用的根本矛盾是什么?

  • 算法只能在一个维度上公平。而世界有很多维度。

  • 算法根据经验,本质上是用以前人的表现去预测后来人的表现,可能会让一个人为不是他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。(公平性问题)一切基于经验决策的本质缺陷
  • 丑小鸭定理,一切分类都是主观的,是主观就会有歧视,此事古难全。
  • 对于公平,人类社会存在不同的标准。社会还是这个社会,数学还是同样的数学,人工智能改变不了问题的本质。

如果不解决人的问题,技术终究不能解决真正的社会问题。


关于软件开发

  • 软件开发不是生产流水线那种标准化的操作,它更像是一门匠人式的手艺。
  • 快速提升开发技能的方式

面对面交流,向高手学习

“投掷”想法很重要,向观众展示

经验:

没有办法估计项目完成时间,任何软件都是“新的”,很多功能都是第一次做。

一个人犯的错误,全团队都受影响,软件开发是全局性的。

MVP(Minimum Viable Product),用勉强能用的产品接受市场的考验,不断迭代。

人工成本其实是用了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地方。60%-70%的成本都花费在日常的人工维护上。


启示:

算法不能取代人的主观判断。

算法也需要适应这个世界,好的算法是适应这个社会的算法。(适者生存)算法(技术)能让这个社会往前推动了一点点就是成功的算法(技术)。

人工智能需要预判,需要与世界的互动

目前的智能算法取决于数据的输入,取决于频率派观点。

如果一件事情已经被标准化,数据完备,那么就很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。

有人参与的人工智能才是目前最适合的发展之路。

人有定义问题的能力,计算机只是用来解决人所“定义”的“特定”的问题。

现有的人工智能就是用统计方法增加猜测的准确度。人工智能就是机器学习。机器学习就是统计模型。

1
2
3
4
人脸识别
数据:人脸特征模型标准化
困难:双胞胎,相似度与区分度的平衡
人为:照片替代,面膜,遮挡,化妆,美颜,装饰
1
2
3
4
车牌识别项目
数据:车牌标准化,采集数据比较完备
困难:车牌污损,光线,天气
人为:遮挡,故意不挂车牌,错挂车牌

《习惯的力量》

来自得到听书


习惯养成的机制是怎么样的?

理解框架,大脑工作原理(节省能量)


系统1(基底核)系统2(新皮质)


暗示-行动-奖励

出现xx后—-行动自然而然发生—预期有奖励


得到推荐人的说明:

  • 养成好习惯—增加暗示和奖励(暗示:时间,地点,情绪,他人,刚发生的事)(奖励:自然奖励,规则奖励(给自己定规则))

  • 戒除坏习惯—有意识找到行动的替代品

重要的是觉察到习惯的机制


书的附录有一个读者实践指南,还是很有作用的,非常重要!

“改变可能不会很快,而且不会总是很容易。但只要付出时间和努力,几乎所有的习惯都是可以改变的。”

> - 找出惯常行为(这个行为的暗示是什么?)
> - 用各种奖赏进行实验(自己对自己做实验,自己想要什么,确定行为是哪种渴求在驱动?记下当时的感觉)
> - 将暗示隔离出来(事先定好哪几类行为需要注意,发现其中的规律(5类暗示中的哪种))

制定计划(定闹钟,提醒自己改变原来的行为,但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)


感想:

习惯的养成确实很难,结合《微习惯》读效果会更好

现在就开始养成一个好习惯

想想自己在什么情况下在做无聊的事(刷朋友圈,看无关新闻),把这个时间用起来,暗示是什么?用其他方式打发时间:看收集的东西???也许会产生很多灵感。试试看!


《创造的起源》

得到 精英日课2

《创造的起源》( The Origins of Creativity )

爱德华·威尔逊(Edward O. Wilson),哈佛大学生物学教授

“人文艺术”从哪里来,应该往哪里去。用文艺给科技以意义。


从篝火讲起

81%篝火边的谈话都是在讲故事(虚构)

火给人安全感————给人提供想象力。


人类的基因突变

提高了社交能力。(解决问题,共情,模仿)

发明了语言。更高级的交流,表达复杂的意思。————真正创造的开始。


什么是真正的创造?

  • 求新,有新东西。

  • 提供“审美的惊喜”。让人眼前一亮。

白蚁群也有创造,人与之相比的特点:

人文的创造。————提供道德判断,促进群体选择。


经典的文艺,小说,影视都是在讲述人类基因中已有的故事,使其产生共鸣。

例子:英雄故事(《千面英雄》),怪兽片,探险片,爱情片等等。


科学和人文应该联合。科学帮人文扩大视野,人文帮科学寻找意义,这样的结合能帮助人类挑战更厉害的哲学问题。


启发:

从事科研时也要从人文中获取营养,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看,从不同的维度去看。


《园丁与木匠》

《园丁与木匠》 艾莉森 高普尼克【美】


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目前教育的误区,用园丁与木匠的比喻来说明该如何对待孩子。

其实这本书是从更高的观点来看教育孩子这件事,提出的问题并不是“如何”“怎样”教育孩子,而是作为父母该如何认识自己的身份。父母对自己的认识改变了,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对育儿的态度。


孩子来到世上是让父母来感受爱的。孩子不是自己的所有品,他有他自己的路。

爱孩子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,而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寄养和必要的帮助。

父母其实不能决定一个孩子的未来,但能决定一个孩子美好的童年,给长大后的孩子一份美好的回忆。


“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花园,做父母就像做一个园丁。”

父母也是一个守望者,麦田里的守望者,而不是直升机。


我们评价一个孩子,并不只是评价他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,这些只是表面的,但更关键的是他的心理内核,这包括坚毅、创造性、成长型思维等等,这些往往很难改变,唯有用爱来滋养,靠强力只能切割这些最值得珍视的东西。


“作为父母的工作不是要创造一种特定的孩子。相反,我们是要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、稳定的保护空间,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发展。我们的工作不是塑造孩子的思想,而是让这些思想去探索世界的所有可能;我们的工作不是告诉孩子该如何玩,而是给他们玩具,然后再孩子玩完后再把玩具捡起来,我们不能逼孩子学习,但可以让他们自己学习。”

家庭环境非常重要,父母也是孩子的榜样,陪伴与示范缺一不可。可以一起做题,一起玩耍,一起讨论,但不能倚大欺小,他们能够感受得到,这会起反作用,平等温和的交流才是真正的沟通之道。
孩子的内部驱动力才是根本。


“作为父母,最重要的奖励不是孩子的成绩和奖杯,甚至也不是他们的毕业典礼和婚礼,而是与孩子一起生活所感受到的身心愉悦,以及孩子和你在一起的点滴快乐时光。”

我们不必对孩子有所求,只需要体会与他相处的每一刻。其实18岁后他就离开了,会自己飞,在他还需要拥抱的时候好好抱抱他,以后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他就不会让你抱了。


面对童年的孩子:

玩耍是孩子的天性,在玩耍的反馈中也会学习。学校教育是工业化的产物,是模板化的,保持每个孩子的特点,维持多样化才是面对未知世界的利器。对孩子的精雕细琢终是徒劳,保持宽松的环境,给与充分的信任,有一天他会让你刮目相看。


边看边学:

和孩子一起做,而不是“照我说的做”。避免这样的口头禅“给我把作业做完”“看看你们班的。。。”“再这样就告诉你们老师”

遇到问题,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,而不是做他的“敌人”,一起去解决问题,但不是替他解决问题。


边听边学:

赢得孩子的信任是最重要的。所以,言出必行是非常重要的。不要再说那些吓唬人的话,不要轻易骗人,哪怕是善意的。真诚的解释,告诉他们事物的因果关系,来龙去脉,他们总会理解的。

反向:多问为什么,也可以启发思考。


边玩边学:

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的“玩”?也许没有正确的玩,只是我们提供什么,他们就玩什么。那我们能提供什么?玩不应该是奖励手段,更应该是交流手段。

成年人需要为孩子建造一个支架,这个支架能帮助孩子自己构建知识。这才是陪玩的真正价值。如果不能提供,享受陪玩的过程吧,要全身心的投入。


边练边学:

重要的学习应该发生在学校之外。学校只是提供标准化的教育,不能满足孩子的个性和天分。学校更是一种社交场所,让他们找到更好的朋友和玩伴。


科技与孩子的未来:

在电子屏幕世界,如何让孩子重建一个属于他们的世界?如何培养他们阅读的习惯?

父母的任务是提供文化历史感和延续性,是成为一座桥梁,沟通起过去和未来。


“爱没有目标、基准或蓝图,但爱是有意义的。这个意义不是为了改变我们所爱的人,而是为了给他们提供条件,让他们蓬勃发展。爱的意义不是塑造我们所爱之人的命运,而是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命运;不是为了向他们展示道路,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道路,哪怕他们所走的道路不是我们想选的,也不是我们能为他们选择的。”


“照顾孩子这件事本身就是有意义的,而不只是因为我们未来可能会获得孩子的回报。”

付出不是为了回报,付出本身就有了回报。育儿育己,本身我们也会获得成长,何况有时还会得到他们天真的笑和纯粹的依赖。


“为人父母的成功在于养育成人的孩子能够自己做出决定,哪怕是灾难性的决定。这是作为父母最悲伤的一部分,但也是道德深度所在。好的父母会让孩子在一个安全、稳定的童年期不断尝试和探索全新的生活和存在方式,让他们勇于冒险。风险只有在事情变坏之后才能真正被称为“风险”。如果孩子没有机会失败,那我们作为父母就不成功。同样,好的父母也会支持孩子以自己未曾预料到的方式去获取成功。”

孩子的失败是成长的一部分,早失败是好事。反脆弱告诉我们打不死的小强才最强大。但每次失败的引导却很关键。不能意志消沉,要从内心相信自己的能力。


“父母和孩子的故事里不只有悲伤,更有希望。父母给了我们该过去,我们也会留给孩子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。”


《微习惯》

斯蒂芬·盖斯

采用微习惯改变的普通人

《每天完成一个俯卧撑》


来自得到听书


什么是微习惯 what


如何培养习惯?


之前的做法:

动力策略:打鸡血,给自己奖励,感受不一致,长期不靠谱,边际效用递减

意志力策略:自身意志,但改变自己太难,理想太丰满


so:
理想也骨感一点,让完成更容易

把一个习惯大幅度缩减成小得不可思议的步骤,解决意志力不足的问题


为什么微习惯有作用 why


为什么养成习惯太难?

  • 无法开始行动,所以先跨越出来

  • 不能坚持,想象换一种方式

    只做一个俯卧撑

    只写50个字


大脑抗拒改变,但微习惯的动作却以相反的方向”欺骗“了大脑,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

每天会因为自己坚持取得了小成就而不断增加惯性,提升自己的习惯能力。


小改变撬动大目标


怎样应用微习惯 how


步骤:

  1. 选择一个微习惯,制定每天的计划。能做20个俯卧撑,就定1个。
  2. 挖掘每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。会带来什么好处,想明白。
  3. 纳入到日程中,最好固定时间。
  4. 建立回报机制。用奖励提升动力。
  5. 每天记录和追踪完成情况。
  6. 微量开始,超量完成。
  7. 服从计划安排,摆脱高期待。不要轻易调高基础。坚持的频次比数量重要。
  8. 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。

绿灯思维

不要等路上全是绿灯才出发,遇到第一个绿灯就行动。


启示:

培养自己的习惯
每天跳30秒绳,做三个俯卧撑

培养孩子的习惯
每天写好10个字


《刘润·商业洞察力30讲》

不抽象,就无法深入思考,不还原,就看不到本来面目


不仅仅是对商业问题思考,更重要的是对身边事件的思考


洞察:透过表象,看清本质


系统

从系统的角度去思考

什么是系统?

系统就是“要素乘以关系”

我们经常只看到要素(可见),但常常忽略关系(不可见)

看要素,更要看关系是什么,系统是由关系维护的

看待一件事情,不光要看这件事情的要素有什么?(时间,地点,人物)更要看他们(它们)之间的关系。(起因)

看待历史,不仅看过去谁做了什么,而是看他做的时候系统是怎么样的?他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?现在系统(关系)发生了什么变化。

新的变化可能会带来结构性的改变,要素之间关系的变化会带来新的机遇。
疫情的机遇(报复性消费(刚需压后),忧患意识(保险,健康业),人力资源外包,线上办公的不可逆转变(可取代一部分))



洞察:透过表象,看清“系统”中的要素和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。

很多时候,我们去解决问题,并不是去改变要素,而是改变要素之间的连接关系。


“结构不对,什么都不对”


如何分析结构?


结构模块

所有系统,抽象来看,除了“要素”,就是“要素”之间的四种“连接关系”:因果链,增强回路,调节回路,滞后效应


世间万物都是复杂系统,但是“抽象”来看,任何复杂系统都构建于其固有的简单性。



变量(要素)

什么是变量?

系统中变化的数量。随时间而变,由此带来了系统的复杂度,未来的不确定性,以及洞察本质的难度。


怎么查看变量?


“浴缸模型”


存量+流量


互联网世界,流量确实“必要”,但只有能转化为存量的流量,才是“重要”的。

流量改变存量,存量改变世界。


三个心法:

  1. 关注“核心存量”。 它的增长能明显提升实力,它的减少会迅速带来危机。 (公司的核心存量是什么,我的核心存量是什么?)找到核心存量后,不遗余力的注入流量。
  2. 关注“流量增速”。流量增速是存量的“放大器”。要想超越,就必须选择具有大的流量增速的事业。(当前什么的流量增速最快?)
  3. 关注“周转时间”。效率的刻度。更短的周转时间可以更快的成长。

实力靠存量, 潜力靠流量, 赶超靠流量增速x周转时间。



因果链

带箭头的线段

变量之间增强或减弱的连接关系


用”因果链“顺藤摸瓜,找到与之相连的”原因变量“


找寻因果链的误区:

  1. 遗漏中间项(喝咖啡->精力充沛?)
  2. 迷信相关性(相关不一定就是因果)
  3. 颠倒因果链(价格<->成本)


增强回路

因增强果,果反过来又增强因,形成回路,一圈一圈循环增强


例子:

腾讯—社交:用户数目多->对其他用户有价值->用户增多

阿里—点商:买家多->卖家多->买家多

百度—搜索:收录的网页多->搜索的用户多->广告商多->用钱收录更多网页


怎么建立自己的增强回路?


  1. 找到自己飞轮 (亚马逊:客户体验好-流量增大-供货商多-低成本结构-更低的价格-客户体验好)

  2. 确定第一推动力(淘宝:让买家先满意)

  3. 坚持不懈地推动(亚马逊:25年)


小成功靠聪明才智,大成就靠增强回路,增强回路越滚越快,就是你自己的飞轮。



调节回路

保持系统平衡的力量

因增强果,果反过来减弱因,抵抗系统变化的因果回路


怎么发现控制调节回路?

  1. 打破”看不见的天花板“

  2. 建立”自我修复机制“

  3. 让”阻碍变革者“成为变革受益者


你的计划是腾飞,世界的计划是回归。凡有增强,七步之内,必有调节。



滞后效应

因果之间的时间差


如何识别和处理”滞后“?

  1. 原因不一定在结果附近

  2. 减少滞后,增加确定性。能立刻表扬和奖励的马上就做。

  3. 警惕由”滞后效应“引起的”剧烈震荡“(缩短系统结构中的环节,平滑时间抖动)



找到自己的核心存量,摸清关键因果链,打磨增长飞轮,做在”增强回路“上的事情


系统体检

检验搭建的模型是否可靠


模型是否健康的指标:

  1. 适应力,是否能对外部冲击自我修复

用存量和调节回路应对意外

  1. 自组织,是否能适应变化自我突变

乱七八糟的生机勃勃,好过井井有条的死气沉沉

  1. 层次性,是否具有整体化为局部控制信息风暴的能力

《如何成为讲话有趣的人》

来自得到听书


大卫·尼希尔
幽默传播讨论会


幽默是一种可以训练的技能

向脱口秀学习讲话有趣的技巧


怎么学?


把幽默放在故事里,注意收集生活中真实的故事


幽默=悲剧x时间


笑点=铺垫+抖包袱


幽默感是写出来的,不断模拟,不断练习。


表演需要预演。总结自己的失误,不断完善


如何记住顺序?

记忆宫殿法


如何避免怯场?

接纳它

适当的计划能避免糟糕的表现


开场暖场,结束总结。


永远调试:自己录音录像,听。克服自己的羞耻心。抽离自身,做一个评估者。


幽默更是一种思维方式

是用独特、有趣的视角,去观看你的人生,看到真相,看到痛苦,然后从中看出现实的荒诞。真正的幽默来自洞察,来自人性。


感受:

课堂教学也需要一点趣味性,如何提高?

收集与内容有关的材料,结合生活实际


可以预演,录制回看。

这次由于疫情不得不上网课也是一个机遇,反思自己上课的过程。

读书笔记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,通过屏幕录制ppt,像讲给别人听一样


请我喝杯咖啡吧~

支付宝
微信